他是清华姚班首届毕业生、17科满分传奇,现在斩获“诺贝尔风向标”斯隆奖
来源:算法与数学之美
当我们在谈论天才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是他们先天就有的聪慧、原生家庭的影响,还是在求学受教中不断得以循循引导的环境?
今天要介绍的人,正是基于这样的大背景。
他自小聪颖,18岁保送清华计算机系,其后恰逢“姚班”创办,受教于图灵奖唯一华人得主姚期智教授,再后来求学于普林斯顿大学,2015年起成为杜克大学80后助理教授。
但就在最近,他有了更新更重要的荣誉:斯隆奖得主。
年仅32岁。
他就是鬲(gé)融,一个出自清华计算机系、代表姚班实力的传说。
清华时期的鬲融
新晋斯隆奖得主
斯隆奖,1955年设立,由美国艾尔弗·斯隆基金会(The 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每年颁发一次,旨在向物理学、化学和数学领域的“早期职业科学家和学者提供支持和认可”。
后来陆续增加了神经科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以及计算和进化分子生物学。
但斯隆奖之所以全球瞩目,还因为历来有“诺奖风向标”的美誉。
比如“纳什均衡”的提出者约翰·纳什、知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都曾先有斯隆奖殊荣,后来加冕诺贝尔。
迄今为止,共计有47位该奖项获奖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另有17位获奖人获得了“数学菲尔兹奖”,69位获奖人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8位获得“约翰·贝茨·克拉克奖”。
而现在,生于中国河北唐山的年轻计算机科学家鬲融,跻身新晋斯隆奖得主。
由于他基于对深度学习中非凸优化(non-convex optimization)的研究,鬲融获此殊荣。
这项研究实际也与当前人工智能领域最受关注的问题息息相关。
在清华计算机系采访中,鬲融介绍说:
现在机器学习大多使用深度学习算法,这些算法需要通过解决一些非凸优化问题来找到最优的神经网络参数。理论上非凸优化在最坏情况下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实际上即使是非常简单的算法(比如梯度下降gradient descent)都表现很好。我最近的工作对于一些简单的非凸优化问题给出了一些分析,可以证明所有的局部最优解都是全局最优解。
更通俗来讲,鬲融的研究,也是揭秘神经网络的一部分,在“大力出奇迹”的神经网络带动AI狂飙突进后,业界都在尝试能打造更精准的神经网络。
杜克大学刊发鬲融获奖消息
鬲融的研究,走在人工智能全球Top竞技最前沿,并且已经受到权威奖项认可,未来绝对可期。
但对于这样一位年轻科学家,其实很少出现在大众舆论报道中。
相比起鬲融,我们讲了更多其他首届“清华姚班”毕业生的江湖往事,比如教主楼天城。
然而鬲融之于教主,同样星辉灿烂。
甚至楼教主的高中恩师还有过感叹:知道清华鬲融后,才知道天城其实是地道的勤奋型——而不是天才型。
当然,这样的评价有楼教主恩师的谦虚,但也能侧面说明鬲融之才。
作为清华曾经的17科满分大神、特等奖学金得主,鬲融配得起这样的赞誉。
所以,鬲融是谁?
唐山天才
鬲融生于河北唐山,很小就展现出少年天赋。
他父母都是理工类大学生,其后从事技术工作,而且家庭文化气息浓厚,读书是他们家庭生活的一部分,鬲融父母也懂得如何从兴趣引导儿子成长。
学龄前,鬲融就满满对自然世界的好奇,追问父母:天上的星星为什么发光、水中的鱼儿为什么会游泳……
当时见孩子对这些事情感兴趣,鬲融父母就带孩子去北京天文馆、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等地方,让他尽情地看,一次没看够再去第二次。
后来鬲融父亲鬲红民和母亲刘俊英,把他们的这些做法总结为让孩子“长见识”。“长见识”活动培养了鬲融好学肯动脑的习惯。
更关键的是,鬲融父母知道如何引导支持鬲融的兴趣。
△鬲融高中母校
《新民晚报》在2004年有过这样的揭秘:
鬲融最早的计算机兴趣,源自母亲刘俊英单位。那时小学生鬲融,课余时间经常去母亲工作单位玩。
当时电脑尚不普及,单位只有一台苹果机,但鬲融只要一到单位就缠着妈妈带他去有电脑的办公室。
他对电脑着了迷,在电脑前一坐下来就像生了根。妈妈单位懂电脑的那位同事也很喜欢这个很有灵气的孩子,对鬲融有问必答,刘俊英发现鬲融对电脑知识接受得特别快,做母亲的一方面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又在思考怎样把这个兴趣培养成孩子的特长。
从上小学6年级开始,鬲融正式开始跟老师学习电脑。
那时候父母便给他买了一部学习机,半年多后,随着鬲融所学知识的深化,学习机已不够用了,他们又花6000多元为他买来一台电脑。
一开始,鬲融的父亲电脑水平要比鬲融高,于是父亲又做了儿子的老师,爷俩互相切磋,长进很快。
但鬲融很快展现出少年天才的勤奋专注。
有一次,鬲红民买了一本有关“C语言”的书籍准备学习,但感觉挺繁琐的,便置之一旁,可没多久,发现儿子正在认真地读那本书,一问,儿子把上面的内容差不多全搞明白了。
每次放寒暑假前,鬲融的父母都关心地问鬲融假期想研究些什么,随后带孩子到书店里转一转,选上一本或几本鬲融感兴趣的计算机的书籍,很多计算机知识都是鬲融利用假期自学而成的。
在此次斩获斯隆奖后,鬲融也在清华计算机系采访中谈到父母的作用。
他说,上世纪90年代,当同龄人尚不知晓计算机为何物的时候,他就拿到了打开神奇世界的钥匙,家里不仅很早就给他买了电脑,而且父亲还亲自教他编程,让他对计算机的兴趣始终保持至今。
清华传说
跟诸多清华姚班学生一样,鬲融与清华结缘,始于计算机竞赛。
从高中开始,鬲融就参加全国性的计算机竞赛,2002-2004年期间,鬲融连续两届获得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并且由此入选2004年国家代表队,然后在当年希腊雅典举行的第16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为中国斩获国际金牌。
△鬲融(左一)
那一年,鬲融的国家队队友还有杭州十四中的楼天城,他们其后一起被保送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并进一步成为首届清华姚班同学。
鬲融在最近清华计算机系采访中还玩笑说:之所以花落计算机系,是因为保送没得选。
但他也补充——如果有得选,必然也是计算机系。
而且清华入学后,鬲融对计算机的兴趣也有增不减,而且因为环境氛围,更是与日俱增。
△鬲融代表清华姚班出国交流分享
由他和他的同学组成的三人团队,从中国打出去取得ACM亚洲赛区第一名后,最终获得国际ACM竞赛第二名。
当然,后来提到ACM,我们更多记住了教主楼天城。
但当时在清华和姚班,鬲融光辉同样夺目。
关于鬲融,至今有这样三个传说:
17科满分
学分积三年排名第一
计算机系历史最高GPA
而且连楼教主的高中恩师,在探访后也对鬲融之天才,由衷敬佩。
后来在采访中,楼教主的高中信息学老师李建江回忆说,那时只要去北京出差有时间,就会顺路到清华看望得意门生。
由此对清华的天才云集大为震惊。
李老师称,一直以来,都觉得楼教主这样的学生应该是天才型,但到了清华后听其老师同学之言,才知道鬲融这样的存在。
作为楼教主同班同学,鬲融学习成绩始终全年级第一,而教主只能屈居第二到第六。
教主恩师还举例,那时晚上21点去清华计算机系宿舍,鬲融肯定在,但天城还在教室用功。
他这才感叹,相比鬲融,教主是地道的勤奋型。
不过教主恩师自然也是谦虚至极,才有这样的感悟,而且天才与勤奋,原本就是紧密相关,“宿舍在与不在”,多半是为了强调教主天才也勤奋。
但也能从侧面窥见鬲融之才华。
而且现在两开花。楼教主由学入产业界,成为全球自动驾驶最知名的创业代表,而鬲融则在科研领域,不断推进AI最前沿研究。
清华姚班,名不虚传。
姚班点金
鬲融亦毫不掩饰对于清华姚班经历的感激。
他告诉清华计算机系采访者:清华是他真正的起点,他在那里打好了基础,而且找到了自我,也提升了自信。
鬲融举例,当时有很多数学课程其实也不太知道有什么用,但是后来在研究中会回想起来,才后知后觉意识到原来它的作用是润物无声的那种,化为了思维中的一部分,这就是清华严格的基础课程的力量。
还有在姚班的时候,老师有时会布置一些任务,最开始会觉得这可能不行吧?这能做到吗?然而当自己真正努力去做了,它反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有很多不擅长的东西(像跑3000米什么的)也不是完全不能做到。就这样慢慢去突破,去尝试,自我的极限就找到了,而自己的自信心也有了很大提高。
毫无疑问,清华和姚班,让鬲融见到高山。
他也展露虚怀一面,说当时计算机系姚班有太多有才华的同学了,对比之下自己只能算是打酱油的。
“大家在一起的氛围非常好,现在同学之间一半都会在学术会议上见到,或者出差去加州或者其他城市的时候见一下。我们聚在一起还经常聊最近的情况,聊在计算机系读书时同学们之间的趣事。”
鬲融还怀念起清华传统活动智能体竞赛:
我以前在系科协工作过,当时每年都有智能体竞赛,我们组织的那次记得最后决赛是楼天城(楼教主)和栗师两个人的AI对决,非常精彩。
此外,鬲融也分享了科研突破的“秘诀”,特别是在当前大热的AI领域,沉心静气之重要:
最近机器学习这边热度很高,感觉整个领域都有一点浮躁,论文也越来越多。
今后,我希望能够静下心来做研究,做出更有意义的结果。这算是我对自己的一种提醒吧。
再评姚班
最后,是否也能在此时再看清华姚班意义?
2004年,姚期智教授受杨振宁院士力邀回国,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来到清华大学任教。
此前几年,姚期智院士就在国内跟周立柱教授、张钹院士等清华老师有过交流,对国内求师若渴印象深刻。
后来清华领导也正式邀请姚期智教授回国任教,到清华做计算机系方面的研究,弥补中国在这方面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并让姚期智教授的少年偶像杨振宁院士亲当“说客”。
△杨振宁院士和姚期智院士
最终,姚期智教授为诚感动,也希望为国培养计算机人才,终于加盟清华。
但后来回忆起来,姚期智教授认为提出创办“姚班”,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回国不久,姚期智教授就提出希望成立一个本科班,能够让它变成世界上最出色的本科班之一,且认为清华有中国最出色的中学生,人才条件上不成问题,而且中国学生各科都很好,不存在课程定义方面的大挑战,最后还能展开诸多跨学科跨领域科研。
当时清华大学领导听后就同意了,还告诉姚教授集中精力在教学团队上就好,其他的事情他们去推进。
后来,清华姚班在2005年正式推出,首届招募24名本科生。
△首届清华姚班录取名单
再后来的事情,外界就知道了,清华姚班渐渐打响名气,成为中国计算机人才的最佳培养模式之一。
然而回想起来,过程中不是没有阻力。
当时在清华和学界,始终伴随“搞精英教育”的讨论。
一直以来,教育的核心议题之一是让更多人公平接受相同资源。姚教授开风气之先在清华这样一所中国最高学府“单辟一班”,不可能没有反对声音。
而且教学讲究循序渐进,并不是一年两年就能看到成效,更何况中国本科教育,更多处于通识、引路和找方向阶段,要追求立竿见影更是难上加难。
幸好姚期智教授很坚定,清华大学领导也很坚定。
姚教授后来还说:
一起顺其自然也可以,中国经过30、50年发展也能实现,但我们不能等待了,我们这一代人都等不起了,国际环境也不允许我们顺其自然发展,我们必须要用很短的时间做好科技方面的良性循环。
现在,清华姚班开始展现成果和良性循环。
在学界,有鬲融这样的青年领军人才,做着全世界最前沿的研究。
在产业界,楼教主、印奇、唐文斌,杨沐等创办的AI公司,不仅全球瞩目,而且还吸引更多后辈精英,加速人才培养和循环。
姚期智教授也通过出任学生公司的首席顾问,把产学研打通,让在校学生通过参与产业最前沿落地打磨技术增长见识,也利用科研优势帮产业技术更上一层楼。
△姚期智教授出任旷视首席顾问图
姚期智教授的夙愿正在无限扩大影响力,清华姚班的影响力也源源不断扩大于清华校园之外。
现在,距离清华姚班创办14年、首届学生毕业11年之际,再也不用争论“清华姚班”模式是否相悖于教育公平了。
而且本质上说,苛于一碗水端平的教育,实际也是对人才天赋的浪费。
幸好2004年杨振宁院士成功劝说姚期智院士加盟,幸好2005年姚班顺利推出,也幸好鬲融楼天城等赶上这趟当年前途未卜的车。
虽然也是一段实验之旅,但现在成果初现。
未来,中国的诺贝尔奖得主、图灵奖得主,也有可能诞生在姚班学子中间。
嗯,值得期待~
参考报道:
清华计算机系专访:鬲融 | 14年前“清华姚班”的天才少年,如今的“斯隆奖”获得者
https://mp.weixin.qq.com/s/qu8hm43X4L8Pi7NTU0Whww
新民晚报报道:小电脑迷成为信息学高手——探访奥赛金牌获得者鬲融的成功“秘诀”
http://news.sina.com.cn/c/2004-09-20/15133719309s.shtml
杜克大学报道:Professor Rong Ge Awarded Sloan Fellowship
https://www.cs.duke.edu/news/articles/3282
————
编辑 ∑Pluto 来源:德先生